川恒·微资讯 | 从国企技术员到行业领军者:一位“全国劳模”的磷化工创新之路

发布时间:2025年,07月21日

1

王佳才,中共党员,正高级工程师,现任川恒技术副总裁、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,兼任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磷化工分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。作为磷化工领域深耕二十余载的“技术尖兵”,他先后斩获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“贵州省劳动模范”等荣誉。

2025年4月28日,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,他被中共中央、国务院授予“全国劳动模范”称号,成为新时代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标杆。

111

近日,王佳才接受集团专访,回顾了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的奋斗历程。他的故事,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,更是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、突破技术壁垒的缩影。


(一)加入川恒:选择与努力同样重要



1992年,王佳才大学毕业,满怀憧憬地加入什邡一家国企,畅想着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,在技术领域干出一番成绩。他热爱钻研,不计较得失与回报,别人避之不及的任务,于他却是宝贵的学习机会;他勤于学习,一有空就泡在资料室研读专业书籍,持续提升知识储备。

机会总是格外眷顾有准备的人。1994年,厂里硫铁矿制酸装置二氧化硫风机突发故障,王佳才积极参与抢修,在连续奋战的72小时里,仅睡了几个小时。他提出了改造设备的有效建议,技术科团队通力协作,完成对设备的系统改造,成功解决了问题。同年,王佳才在工业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并获奖。凭借突出的表现,这位工作仅两年的“新人”便被提拔成为技术科副科长(科局级干部)。

2002年6月,偏居四川什邡的磷化工民营企业川恒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——走出四川,在贵州福泉建设新的生产基地。川恒急需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,项目负责人李子军向王佳才抛出了橄榄枝,力邀其加入川恒,共同发展。

同处什邡磷化工行业,王佳才与川恒人早已打过多次交道。尽管当时的川恒尚处发展初期,但却干劲十足,处处涌动着创业激情。川恒人对事业的热爱与坚守,对梦想永不言弃的追求,激起了王佳才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,他毅然决定加入川恒!

9月,贵州川恒正式开工,首期工程包括三万吨硫酸、五万吨湿法磷酸及五万吨氢钙生产线。技术人才紧缺,工程任务繁重,王佳才身兼数职,全身心投入到工厂改建的设计施工中,白天他在工地指挥施工,晚上伏案绘制图纸,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日夜奋战。通过川恒人共同的努力,首期工程仅用了四个月零四天便建设完成!

从贵州川恒项目建设的那一刻起,王佳才便也开启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!加入川恒这个决定,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,也为中国磷化工行业带来了一位技术领军者。从国企技术员到民企开拓者,王佳才用行动诠释了“选择与努力同样重要”的人生哲理。


(二)技术研发:奠定川恒核心竞争力



正如王佳才预想的一样,选择川恒就意味着同时选择了挑战与机遇。彼时的川恒在饲料磷酸盐的大潮中,也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!

2005年,经过持续的技术攻关,王佳才带领的技术团队实现了全湿法磷酸工艺工业化应用,饲料级磷酸二氢钙产能得到显著提升,川恒以10万吨年产能确立了国内的领先地位。

2009年,贵州川恒融资成功,启动扩能技改,1.7亿资金要完成20万吨/年硫磺制酸、20万吨/年磷酸二氢钙、100万吨/年选矿、15万吨/年半水二水磷酸四大装置的建设。为了节约成本,李进董事长提出使用半水代替半水二水湿法磷酸技术。

资金紧张、技术团队力量薄弱,并且15万吨/年半水湿法磷酸产能设计创下了当时国内同行业规模之最;团队遍访国内外同行业,无成熟经验可循。从物热衡算到单元设计再到设备选型,每一个环节都是全新挑战。

为了节约费用,王佳才决定请当地设计院负责框架结构设计、自控设计、完善图纸等部分工作,核心工艺及数据包的研发则由川恒技术团队自己主导。

其中材料腐蚀是技术瓶颈之一。资金实力雄厚的国企普遍采用单价高达14万—15万元/吨的高级不锈钢,但对于川恒来说成本太高。王佳才通过查阅资料、系统实验研究发现:价格仅5万元/吨的双相不锈钢不仅成本可控,其合金配比反而更适合半水工艺。但使用双相不锈钢对焊接工艺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。团队为此制定了操作规范,组织焊工专项培训,并派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指导,最终突破了这一技术瓶颈。

产业化的成功不仅要关注工艺本身,还包括对原材料的认知。王佳才认为:世界上没有两颗完全相同的磷矿石。矿石的差异性决定了生产工艺必须量身定制。于是,团队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矿石的特性,在此基础上开发针对性的工艺包,包括设备选型和工艺参数的确定。以收率为例,传统半水二水法只能达到90%的收率,而我们的半水技术可以达到95.5%。

2010年,经过一年的设计施工,半水湿法磷酸装置一次性带料试车成功。

正当大家还沉浸在试车成功的喜悦中时,一场设备故障突然发生。直径3.2米的萃取槽搅拌桨在运行一个月后突然断裂!全面检查后,发现六台萃取槽的搅拌桨均存在类似隐患。面对可能导致的重大停产损失,王佳才紧急实施了“轮换修复”方案,仅用72小时就完成了全部搅拌桨的现场抢修工作,确保了生产线的持续运转。

在确保生产正常运转前提下,再深入分析原因,通过与设备制造商反复论证,进行了搅拌桨的结构优化设计,使其寿命从1年延长至3年,大幅降低了设备成本。

半水湿法磷酸生产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,生产一吨磷酸(以五氧化二磷计),节约成本540元,得到42%的高品质磷酸,被评为“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”,一举奠定了川恒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核心竞争力!

在申报贵州省科技进步奖时,专家们对工艺命名提问,王佳才自豪地回答:CH既代表着中国(China),也代表着川恒。


(三)再接再厉:创新引领绿色发展



半水湿法磷酸技术成功后,王佳才带领团队再接再厉,将“半水磷石膏改性胶凝材料及充填技术”成功应用于矿山回填,不仅实现了“一废治两害”,也让川恒“矿化一体”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得以实现。2019年,该技术被鉴定为“国际领先水平”。

在这一轮的技术创新中,王佳才始终坚持环保、安全和耐久性的理念。技术创新不仅要为企业带来经济价值,更要完成引领行业绿色发展的使命。

在环保方面,研发团队特别关注充填材料对地下水的影响。传统二水石膏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污染地下水的“泌出水”,而新技术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。

安全性能是考量的第二个重要维度。一方面要确保充填体有足够的强度支撑矿洞,防止塌方事故;另一方面还要防范有害气体,因此建立了完善的有害气体监测系统,对氟、氨气、硫化氢等危险气体进行全程跟踪。

耐久性是第三个关键指标。王佳才说道:“矿山一用就是几十年,我们的技术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。”矿井充填的特殊性在于一旦完成就无法维护,因此团队通过大量基础研究来确保材料的长期稳定性,并在持续跟踪中。

如今,虽然地面充填技术已日趋成熟,但井下充填仍面临诸多挑战。随着开采深度增加,针对水下矿层的特殊条件,研发团队已启动新一轮技术攻关。


(四)团队培养:传承创新精神



王佳才不仅自身业绩突出,更注重创新精神的传承。2018年,工程技术研究院成立,王佳才担任院长,系统开启了团队技术力量的培养。

团队进行技术研讨时,他总会向研究人员提出三个关键问题:第一问“这是什么?”——要求用科学语言准确描述研究对象;第二问“为什么?”——强调要找准问题根源,抓住主要矛盾;第三问“怎么办?”——注重通过解决方案验证前期推理的正确性。这套“观察-分析-验证”的方法论看似简单,却是技术创新的根本。

“技术日新月异,但科学研究的底层逻辑永远不会改变。”王佳才强调,“先推理,再验证,验证后改进,这个循环永远有效。”这种严谨的科研方法,已成为研究院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持续学习是技术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,而真正的学习包含专业深耕与跨界融合两个维度。

王佳才强调,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,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跨界视野。他以公司磷酸铁研发为例,指出传统磷化工需要与新能源、人工智能等融合,打破壁垒。但同时也提醒年轻技术人员要重视基础理论学习,多研读经典著作、核心期刊、跟踪前沿专利,而非盲目引用网络未经核实的数据。

技术创新需要专注与定力,搞技术要坐得住冷板凳。王佳才说,他带领团队研发净化磷酸技术历时数年,期间不断调整研究方向。在他看来,技术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,经得起等待。同时,他也理解年轻人的焦虑,常以自身经历开导团队:技术价值的实现需要过程,个人成长比短期成果更重要,价值提升也是一种收入。同时他也坚持“干中学,学中干”的实践精神。学习是种方法,真正的技术要在工程实践中锤炼。他鼓励年轻人突破思维定式,甚至建议年轻人读点文学,“技术是枯燥的,需要情怀来支撑”。

作为技术带头人,他既要把握前沿动态,又要与深耕具体领域的年轻人碰撞思想。“输出、碰撞、再认识,这才是团队成长的良好循环。”


(五)立足本职:新时代劳模精神



在王佳才看来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: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,首先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,用持续创新推动行业进步。

体现劳模精神,首先是爱国敬业。“在传统行业里,每一个微小的技术进步,乘以中国制造的巨大体量,都能产生惊人的效益。”王佳才这样诠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。

作为技术带头人,王佳才带领团队在磷化工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。他始终秉持“干一行、爱一行、精一行”的敬业精神,哪怕是一度电的节能、1%的收率提升,都倾注全力去攻克。这些创新技术不仅为企业持续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,更为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示范。“我们的行业年产1700万吨五氧化二磷,任何一个小进步放大到全行业,都是巨大的资源节约。”王佳才说。

当前,绿色发展已成为行业主旋律,王佳才正致力于推动传统化工向智能化转型。他与四川大学的教授团队合作开展节能技术研究,在自动化控制和仿真计算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,为AI技术与传统工艺的深度融合做准备。

在同事们眼中,王佳才不仅是一位技术专家,更是“诚信、友善”价值观的践行者。三十多年来,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,始终保持着谦逊务实的工作作风。

“在瞬息万变的时代,唯有持续创新才能把握发展主动权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把爱国情怀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技术突破,用实实在在的成果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。”这种立足本职、追求卓越的精神,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。

-END-

000

图文作者 / 李孟姝

              李   梅

版式编辑 / 蒋俊贤